網站Logo:經濟部能源署-能源知識庫
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西班牙馬德里碳中和路線圖

2022年11月10日 星期四
:::

馬德里(Madrid)位於西班牙國土中部,是西班牙首都及馬德里自治區首府,其土地面積約為604 km2,人口數約322萬,是西班牙最大且人口數最多的城市。在氣候治理方面,馬德里自2008年起即積極參與歐洲市長公約(Covenant of Mayors, CoM)及全球市長氣候與能源公約(Global CoM for Climate & Energy)等氣候能源倡議,並逐步規劃與推動相關措施,其中值得關注的是20199月提出的《馬德里360-環境永續發展戰略》,此框架下將近200項行動措施及提供信用貸款資金等方式,將幫助馬德里提升馬德里空氣品質,解決長期嚴重的空污問題。

在馬德里360的框架下,市政府於20213月提出《2050氣候中和路線圖》(Hoja de Ruta hacia la neutralidad climática en 2050)做為首都脫碳的氣候承諾,其設定目標為2030年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65%(相較於1990年),這比歐盟在2020年制定的目標還要高出10%。據了解,馬德里市199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為1,300萬噸,意即2030年必須降為450萬噸;長期目標則為205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降為140萬噸,並輔以造林等措施,實現淨零排放。

馬德里《2050氣候中和路線圖》也提到,除了電力部門以外,首都的住宅部門在溫室氣體減排貢獻量最大,可達290萬噸CO2eq,其次為服務部門的270萬噸及運輸部門的240萬噸。因此,針對前述部門所採取的措施多與國際發展趨勢相符,如:

  1. 電力部門:逐步過渡到再生能源,目標2030年減碳85%(相較2015年)、再生能源發電占比73%2050年減碳100%、電力部門實現零排放。
  2. 住宅部門:以設備更新及能效提高為主,目標至2030年每年增加1.2萬個熱泵、汰換成天然氣鍋爐5萬個、建築翻新1.3萬座;2030~2050間每年增加1.4萬個熱泵、汰換成天然氣鍋爐5萬個、建築翻新1.6萬座。
  3. 服務部門:以設備更新及能效提高為主;目標至2050年每年增加3.6萬個熱泵、裝設智慧照明及空調等系統3.6萬個、建築翻新2萬座。
  4. 運輸部門:提升大眾運輸量能、運具電氣化等,目標至2050年的旅運需求每年減少1.5%2030年私人車輛降至30%、大眾運輸提升至40%、非機動車輛30%2050年私人車輛降至9%、大眾運輸提升至45%、非機動車輛46%2030年電動車滲透率達20%(約29萬輛)、2050年全電動化(約145萬輛);飛航部份至2050年每年排放量降低1.5%

另,比較特殊或值得關注的項目包括:

  1. 法規政策:使市政政策與歐盟和國家政策保持一致;另從碳中和的角度審查法規、條例和市政計畫,同時對於現有監管框架未考慮或難以實施的脫碳模型,尋求透過監管沙盒機制進行實驗。
  2. 金融工具:市議會承諾2021年為中小企業或個人服務部門提供超過1,300 萬歐元年度貸款,並於20222023年將增加到15個。
  3. 公私協力:創建跨部門協作工具(Group Clima 360)由來自不同領域(環境和交通、城市發展、經濟、創新、金融、文化、國際等)的代表組成,提供多種願景路線,並將開發中的專案串連起來,進而以更全面的方式展開各項氣候行動。此外,也與學界(如:馬德里政治大學等)合作,同時強化國際城市網絡和倡議的連結,特別是與EIT針對氣候行動發起的倡議協力(Climate-KIC),其協力合作在路徑圖中將起到關鍵作用,有助於因應氣候中和行動中所面臨的橫向整合挑戰。

註:EIT Climate-KIC是歐洲創新與技術研究所(EIT)針對氣候行動所支持的「知識與創新社群(Knowledge & Innovation Community)」倡議,其中一個重要項目為永續健康城市深度示範(Deep Demo),馬德里即為2030年實現碳中和的15個示範城市之一。

 

馬德里360介紹 【影片】

 

▼馬德里360戰略/氣候中和路線圖框架內,由市政交通公司(EMT)提供的免費電動公車服務

西班牙馬德里碳中和路線圖-說明-1714072899

圖片來源:【連結】

 

參考連結:

  1. 馬德里提出氣候中和路線圖並制定多項技術與配套措施 【點此連結】
  2. 馬德里是歐洲永續健康城市深度示範(Deep Demo)15座城市之一 【點此連結】
  3. 馬德里的氣候倡議內容 【點此連結】
  4. 何謂EIT Climate KIC 【點此連結】

 

:::

地址:310 新竹縣竹東鎮中興路四段195號

電話:+886-3-5914337

Copyright © since 2020 工業技術研究院 製作|經濟部能源署 指導|社群洞察股份有限公司 維運